不是局中人,谁解其中味?

来源:gogoing

ofo进入了寒冬季节,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。

随着小晚的一篇10万+文章“ofo剧中人:我不愿谢幕”,这家曾经的明星企业彻底凉了。

成王败寇既是历史也是现在,古今中外皆如此。尽管你同情项羽,但是刘邦还是会得到更高的荣誉和实际利益。道德很多时候只是对弱者的同情。很残酷,也很现实。

ofo的注意力挤兑危机

现在的戴威就好像在火上烤一样, 曾经有多耀眼,眼下就有多狼狈。表面上是一场退押金危机,实际上是被资本冷落后的“注意力挤兑”危机:当你不好的时候,所有的媒体都来报道你。

媒体需要素材,媒体需要不断有热点出来,媒体需要流量。大众也有个跟风效应——而没有官方背景的民营企业几乎是没有禁区的。大众被压抑的言论表达权在这里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。

任何民营金融企业怕挤兑,任何民营企业也怕陷入舆论的漩涡。墙倒众人推是媒体的一个特征,持续说你不好你就会真的不好了!即使你原来本身还没有那么不好。

所以走下坡路的企业,尤其是明星企业,千万避免落入媒体焦点区间。但貌似又是不可能的。

甚至我在想有没有一个公共关系层面的“举白旗策略”。当一家民营企业陷入舆论漩涡的时候,可以通过某种形式向外界发出“投降认怂”的信号,这样有的媒体会不再深度跟踪、放你一马,暂时让你度过这个热点。

因为民企几乎无法进入舆论保护的范围之内。这不仅仅是ofo一家的事情,这是所有民营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。

原本可能没有想去退押金的人,因为媒体的报道,就会积极地参与到退款的队伍,大家都怕自己来晚了没钱了。当然不是说用户申请退押金是错的,本来就是用户的钱,用户要钱也是天经地义的。只是很多事情都有模糊的空间,地铁押金每年沉淀好几亿没人会去要,那是因为大众不会觉得地铁公司会倒闭。预期很重要。

对于大众来说,一旦在一个事件上倾注过多,就会产生执念。这有点像看球。很多时候一个人特别希望一个球队赢,球队赢了并不是他能够获得多少钱,就是感觉爽。

最悲催的莫过于贾跃亭,按说现在已经开始专心造车的他,应该会得到舆论的宽恕。但是骂你骂顺口的大众怎么可能希望你翻身呢?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?当然,也因为他之前确实欠债太多,这里面有利益的因素在。

大众就是想你死——民营企业在风头正盛的时候,一定要考虑到自己最风光的时刻,是不是正在积累日后挨骂的素材。

资本的保守对于创业者没有太大的好处

ofo的这场危机,其实也是资本拿钱给中国的所有创业者上了一课。

资本有资本的逻辑。资本捧你的时候是因为你有很好的预期,当你未来预期暗淡的时候,资本跑的比谁都快。这不怪任何人,这是资本的属性决定的。现在苛责资本的声音很多,但是我想说的是资本的保守对于创业者没有任何好处。

这个世界哪有纯理性的人,很多投资决策也是带着感性做的。你们都骂烧钱是蠢的,是浪费资源,人家投资人何必呢,出了钱还被当罪人。

如果要投一个就成一个的话,那还叫什么风险投资?如果投资人群体整体开始保守了,对于创业者没有任何好处。作为有钱人,LP即使去买理财产品,日子也可以照样过得很滋润。可是对于创业者来说,没了弹药,有可能会错失好的机会,甚至陷入困境。

即使对于媒体或公关行业,没有那么多资本支持的创业公司,自己的收入从哪里来?创业大环境的恶化会导致产业链上下游都不好过——覆巢之下岂有完卵。

ofo究竟错在了哪里

1、共享经济是不是错误的?

我是旗帜鲜明地支持共享经济的。

无论是网约车还是共享单车,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方便。我现在已经很难想象没有网约车和共享单车的情况下,我出门是怎样的窘境。

共享单车这个市场的需求不是伪需求,没有ofo还有摩拜。阿里巴巴也大力在推哈罗单车。所以,已经被教育过的市场已经完全接纳了这种模式。

2、ofo有没有投资价值?

资本是傻子吗?一个没有任何投资价值的项目,就能吸引到这么多顶级投资人的青睐?

公开资料显示,ofo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7月共完成四轮融资,从C轮到E轮,总融资额超过12.8亿美元,约合88.9亿元人民币。涉及投资方包括滴滴、阿里、小米、蚂蚁金服、DST、中信产业基金等十多个明星资本(同时期摩拜披露的融资额超9.15亿美元,约合63.5亿元人民币)。

那么,当初投资看上了ofo的什么?

除了天量的用户和天量的订单,共享单车肯定有自己的盈利模型设计。我不相信这么多投资机构的投研和尽调都是忽悠别人用的。

3、烧钱模式是错的吗?

快速烧钱占领市场,通过占据行业数一数二的地位,攫取行业的丰厚利润,是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打法。占领行业的第一名有多重要,这是投资人应该一直强调的事情。

前有滴滴快的补贴大战的借鉴,滴滴通过大量的烧钱获得了天量的日活订单,从而在腾讯爸爸那里卖到了一个好价钱。

投资人怎么没想过在共享单车身上再次上演一个翻版滴滴的神话?现实是,投资人曾跟戴威明确地说:“跑到市场第一,这是你唯一的目标,钱的事你不用管。”

互联网烧钱模式是一个传统,然而这个传统已经开始不灵了。

4、管理的滞后以及缺乏对商业规则的尊重

看了ofo内部情况的报道,甚至能够读出“狂热”两个字,在资本的推动下,一个商业组织却没有人去思考商业本质的问题。

快速的发展掩盖了矛盾,花钱花得大手大脚,管理跟不上,对用户的权益缺乏敬畏之心,夹在巨头之间,成为巨头博弈的棋子。

5、对风险,没有敬畏之心

ofo最大的错在于缺乏对风险的评估及敬畏。2017年3月,一篇名为“共享单车40亿资金去向成谜”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,文章主要针对ofo及摩拜的押金进行了测算,最终得出的结论是:摩拜单车的押金是299, 1000万用户累计获得29.9亿押金;ofo的押金是99元,累计获得9.9亿元押金。单这两大巨头的押金总额就40亿,据不完全统计,截止2018年3月,中国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已到达1.38亿。按照用户押金的缴纳比例来看(以100元为基础),共享单车的押金数量已超过100亿,这么庞大的资金,一旦出现问题,必定出现系统性风险。

虽然上述中的两大巨头都表态押金不会乱用很安全,但并没有相关部门对这类押金的使用做过明确规定,这笔资金依然处于监管的灰色不透明地带。而且翻看新闻就能发现,摩拜单车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去年10月明明说过,公司从财务角度出发会对这笔资金进行一些较稳妥的操作,如买一些风险较低的理财产品,不知道这算不算打脸……

更何况,过百亿的资金就算放银行里,一年的利息也不容小觑,而对于这些巨额利息的用途,两家公司并未正面回应。仔细想想,有点细思恐极。

我认为,在整个过程中,共享平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本是一对一的租赁模式,现如今变成了一对多的押金,且这一对多的押金还伴随着理财色彩,就产生了金融属性。新经济、新业态不能野蛮生长,企业自治、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要协同推进。单纯的从设立相关的电商草案而言,共享经济更需要的是资金的监管。

围绕押金的管理和去向,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。第一次意识到押金的严重性是在去年大批单车企业倒闭潮。伴随而来的是消协组织上万起的投诉事件和信任危机。共享经济“上锁”尤为迫切!

事实上,ofo快速的发展掩盖了矛盾,花钱花得大手大脚,管理及资金合规跟不上,对用户的权益缺乏敬畏之心,夹在巨头之间,成为巨头博弈的棋子等等,都造就了今日的ofo。从早期P2P银行存管到针对电子商务出台的217号文都将矛头直指资金,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,资金所带来的风险是不可预见且无边界的。所以,如果共享单车能够将资金接入银行内部户进行封闭式管理,由具有持牌机构的企业进行监督,加上央行已实施的断直连接入,想必能够有效的解决资金安全问题,同时也能够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。

事到如今,共享单车只能成为巨头线下流量体系中的组成部分,“很可惜却也无可奈何”。

看起来,这个冬天将格外漫长,无论对于ofo的戴威,还是其他人。

延伸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