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二清”高压下 支付牌照交易持续降温的背后有何秘密?

来源:shangshang

2016年2月,小米收购捷付睿通支付公司,2016年8月恒大收购广西集付通、2016年9月美团全资收购钱袋宝,2016年10月唯品会收购浙江贝付,2017年12月滴滴收购一九付,各大巨头争相收购支付牌照,且成交价格均破上亿元。如此密集的收购事件及高昂的成交价格,背后缘由是2016年央行明确表示原则上不再发放支付牌照,支付牌照进入水涨床高的存量市场,同时2017年12月,央行出台关于《关于进一步加强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整治工作的通知》,利剑直指“二清”风险。

原以为短时间内,支付牌照的价格将迅速升温,殊不知交易市场却在近日出现降温,供需两侧均发生变化。

首先,支付牌照本身并不具有价值,从牌照成交价格飙升与央行牌照发放缩紧的时间吻合性来看,牌照的稀缺性是导致价值严重高于市场的原因。加上牌照买卖中介机构的鼓吹,更是使牌照成交价格出现严重扭曲。而今年3月底,央行放开外商投资支付机构准入限制。这一政策被市场认为央行具有申请放开迹象,提高了市场的心里预期。稀缺性不再,价值也必然出现回落。

其次,对于支付牌照有需求的往往多为行业巨头,有实力及资金进行收购,而其他大多数中小企业远远没有能力收购。随着这些巨头收购的完成,需求方进一步减少。

从“二清”风险角度出发,也并不是说买到牌照就将问题解决了。如有赞平台,在2017年3月已获得支付牌照,蛋2018年7月央行营管部公示了一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处罚信息,有赞处于名单之列。同样收购支付牌照后被曝违规的还有美团网,2018年8月,美团被举报“代收代付”业务涉嫌无证经营。数亿元收购的牌照成摆设。

种种事例表明,收购一张支付牌照很可能并不能解决问题。市场开始重新评估支付牌照的价值,对牌照交易的态度也趋于理性。

以上原因分析只是围绕支付牌照本身发生的变化,目前,“支付+”服务模式逐渐占据主流才是牌照交易降温的本质原因。

随着支付开启后支付时代,支付+增值服务模式成为主流,各解决方案提供商随即出现。腾讯布局智能支付+交通场景,银联携手旋极百旺推出支付+开票解决方案。各种支付+的解决方案正在出现。

目前电商大多为联营模式,也就是撮合型,且支付场景多为小额高频,平台的盈利模式大多为收取服务费。支付场景小额高频、盈利模式为收取服务费,这意味着谁能够迅速抢占市场,谁就能掌握市场。业务量的扩展及小额高频支付特点带来的是平台对账分账压力。传统解决方式多为通过支付+代付手工操作,低效且出错率高。企业更为困扰的是高昂的财务人力成本及支付、代付手续费。

投融汇2017年推出支付+分账解决方案,对标电商行业小额高频分账痛点。通过打通支付+资金管理+代付全流程,让自动化分账为电商企业解放人力成本。

分账系统通过标准API接口与电商业务系统连接,实现订单信息流与资金流的同步,根据电商平台业务系统逻辑实时分账。原先20个财务人员的工作量,现在只需1套分账系统即可解决,且出错率大大降低。

手续费方面,投融汇以其自身过硬的产品实力及优质的金融合作机构资源,拿到的费率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。即使某些费率处于平均水平线之上,也是基于产品服务质量。投融汇始终本着为客户服务的初心。

事实上,分账系统并非简单的1+1=2,而是能够实现1+1>2的支付+增值服务专业解决方案。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营效能,同时也能够使企业内部管理更加精细化。可以说一套分账系统带来的不仅是管理的提升、成本的降低、更是投融汇团队背后的优质服务。